1. 首页 / 帮助

石狮杨姓的诗书传承与勤劳家风

­在石狮,不管是杨姓人口较为密集的曾坑,还是比较偏远的杨姓人居住地,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宗祠祖厝的门柱上,基本上把东汉杨震和北宋杨时的事迹嵌入门柱对联内容,作为姓氏文化传承的教本。

­一开始,记者以为石狮的杨姓族人是杨震的后人同时也是杨时的后人。约略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杨时为杨震第五子杨奉后人,其高祖杨荣由江西迁入福建,为“道南杨氏”。而据《石狮姓氏志》记载的石狮现有大部分杨姓人的先祖为“芙蓉杨氏”,没有证据显示,石狮的杨姓与杨时有关。

­那么,就如同石狮有“董杨宗亲会”一样,石狮的杨姓族人,把同一始祖,始祖之后不同支系的先进家传文化,糅合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杨氏文化,并作为子孙奉为做人道理和处世原则的教本,不但具有传承性,还具有先进性。

­诗书传家人才辈出

­杨震和杨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诗书传家。石狮杨姓人,在这方面也是以先人为楷模,成就了一代代的青史留名人物。

­诗书传家的印记,在宗祠、祖厝大量存在。曾坑杨氏宗祠楹联:东汉夙著廉明史,南闽先开理学宗。山边杨氏宗祠楹联:四知祖训昭百代,弘农家风杨九洲。卢厝青石杨氏祖厝楹联:鳣堂话旧常思三尺雪,雀馆更新再报四时春;名卿清采除三惑,学士高风言四知;诗重神州称四杰,名登金榜庆三喜。这些看似简单的楹联,寄托的不仅仅是历代杨姓族人诗书传家的梦想,更是对子孙的严格要求。

­在这样的氛围下,石狮杨氏,人才辈出,文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杨廷选,后杆柄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进士,杨世仕,曾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武举人,光绪十六年庚寅科连捷武进士。杨宪禄,永宁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武举人。杨浚,曾坑人,清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援例授内阁中书,历任翰林院国史馆、方略馆校对官,曾任左宗棠幕僚。游历台湾,著作颇丰,主持编纂《淡水厅志》,《福建通志》有记载。此外,曾坑人杨世臻、杨子纶为清光绪、宣统年间举人。

­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曾坑人杨岳,大校军衔,正师级。此外,还有许多高级工程师、教授、国际武术裁判、体育运动员等,这些杨氏子孙,在诗书传家的大环境熏陶下,成为各行各业的骄子。

­勤劳家风集腋成裘

­据《石狮姓氏志》记载,石狮《杨氏家训》云: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为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鸣,全家早起。门户多事,并立支持;栽苎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天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日用有余,全家快活。

­勤劳被作为一种传家理念,在不少姓氏的族谱中都有相关记载。而像石狮《杨氏家训》中的记录,对男子女子都分别提出要求,则比较少见。在《杨氏家训》中,勤俭甚至与忠孝相提并论: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俭,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正因为勤俭被当成家训,历代以来,石狮杨姓族人因勤俭而致富者不乏其人,最为典型的就是曾坑人杨孙西,历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委任为太平绅士,1999年获银紫荆星章。石狮市青年商会创会会长、中国服装设计师“金顶奖”获得者、卡宾服饰董事局主席杨紫明,也是依靠勤奋成长起来的知名企业家。

­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优良家风释放出的正能量是无穷的,有了这个传家宝,家风门风就纯,乡风世风就正,国家民族就强盛。(记者 杨朝楼)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