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兴衰

  现在提起糯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用糯米酿造的甜酒和各种名牌的黄酒,还有元宵节的汤圆和端午节的粽子,以及各式各样用糯米制作的糕、糰、糍、饼、粥等点心。至于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漫长光辉的道路,在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中作出的丰富多采的贡献,占有独特的地位,更还有其他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用途,恐怕现在知道的人已不多了。这是因为现在糯米的处境和地位已不断下降,今非昔比。但是我们相信,糯米会有东山再起的发展前景。

  一,糯米饮食文化圈的形成

  近五十余年来大量的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水稻已经陆续北上进入黄河流域。

  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醴即是用稌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详后)。《诗经》里还有《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

  需要指出的是,《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词,主要是指糯稻米,不是现在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籼稻或粳稻的栽培要比糯稻为少。这要从稻词的来源说起,水稻既然是自南向北传播,稻词自然是从南方带去,其语音也不是北方的夏言。最早的稻词见诸《春秋襄公五年: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an,同暖)和糯(nuo)是双声的音转。秦灭楚越后,少部分越人东渡去了日本,同时带去水稻栽培技术,是日本有水稻之始。日语称水稻为ィネ,即是善缓音的保留。《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吴和越语言风俗相同,吴越人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所以由吴越人带到日本的也是糯稻。

本文由'蔺水荷'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