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玉溪苗族

  在玉溪市少数民族中苗族是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绝大部分与彝、汉等民族交错杂居,或呈小聚居状态。2002年底,全市苗族人口为6033人,主要分布于华宁、易门、元江、澄江等各县区约30余个村落。其主要支系有花苗、青苗、白苗(他称),自称有蒙陪、蒙绸、蒙刹、阿卯、卯蒙等,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至2500米的温暖山区或高寒山区。

  今玉溪的苗族,从清代开始,在长达百余年间陆续迁入,来源地各不相同,涉及湘、黔、桂、粤和越南。如华宁县青龙的古姓苗族从湖南经贵州迁至;马鹿塘和马鞍山等村的苗族则直接从贵州迁入;盘溪的杨姓苗族从贵州经弥勒迁入;华溪的独家村杨姓苗族从贵州经通海迁入;城郊区龙洞的张、杨诸姓苗族则是1949年以后从建水迁入;通红甸、澄江大塘子村的苗族称其先祖自清代始从贵州迁入。易门县歪头山苗族于抗战时期先后从武定、禄丰迁入;关羊洞苗族大多从广东迁入;方屯、六街一带的苗族则多在1967年后陆续从贵州威宁,云南禄丰、武定等地迁入。元江县的苗族则是1978年至1985年间陆续从越南迁入。 

  苗族出名的传统工艺主要有纺麻织布、蜡染、编织、绣制五彩斑斓的服饰。华宁蒙绸支系多以麻线靛染,直接织出蓝白条色布以做裙料,易门阿卯支系则织纯白土布以做男女衣料,或经蜡染制作女子裙料。蜡染制作一条百褶裙约费时半年,而绣制华宁蒙绸女子一套服装,则需二年以上的时间,家庭纺织至今仍存在。 

  笙歌送葬是苗族丧葬习俗的一大特点。灵堂一设,祭祀性舞蹈便随鼓乐彻夜不息,为死者安魂引路,吊丧者多唱孝歌以哭诉对死者的怀念。岳父或岳母死,女婿、儿媳等亲属都必须吟唱孝歌,亦可请歌手代唱。在丧葬结束后,多做大斋以悼亡灵,做斋的场面和耗资都很大,笙歌舞乐非常热闹,斋期多为3至5天。 

  踩花山又称花山节,苗语分别称为道依凿、奥道或厚道,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花场多选择空旷平缓的山梁,主持者在花场中央高高树起一根五彩花杆,苗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来,芦笙弦子齐奏,男女拍手踏歌,中老年者常吹起芦笙围着花杆成群起舞,男女青年三五成群随意歌舞,男女老少皆可相互对歌。花山盛会亦为苗族未婚青年的择偶佳机。男女青年皆在花场选择如意佳人,用歌声表达内心的爱慕与追求。苗族的婚姻过程都与歌相连,为人媒者,尤需具备歌才。上门提亲,媒人必先唱说亲调,女方家才开门请人入内。易门歪头山的花山节每三年举办一次,时间为正月初六,有禄丰、安宁等邻县苗族群众前来参加,格外隆重。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苗族的糊牛角节,又称接姑娘节或舂粑粑节。此时正值苗族谷物入仓之际,所以也是欢庆丰收的节日。每年此时,苗家多杀鸡、宰鸭、舂粑粑,备酒备菜,将嫁出的姑娘接回家中过节。节日清晨,各家都欢聚于自家的牛厩前,牵出洗净的耕牛,用香气四溢的糯米粑粑将牛角糊得严严实实,并饰以山花,挂上红辣椒,抬清水喂牛,让牛临水顾影而知主人厚意。中午,各家牵牛集于村中大场竞壮比美,品头评足。之后,各自把牛赶上山歇息,回家饮酒吃肉,欢度佳节。 

  苗族优美厚重的风情文艺远不止上述这些。苗族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突出表现崇善嫉恶的精神境界,民间文艺的最大特点是集诗、歌、乐、舞为一体,传统体育有斗牛、射弩、跳笙等,其传统医药、饮食等也独具魅力。苗族素来有尊卑有序、好客重礼的风气,普遍推崇待人诚恳、勤奋为荣、男女平等的优良传统美德。

本文由'妫秀竹'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