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昆明文林街 文艺老街

  廖可夫摄于1995年

  清代云南贡院至大西门一带,是当年各州县应考生云集的地方,大有文人如林的景象,故称文林街。

  老街档案文林街形成于明清时期,原先只是一条小土路,因地近贡院(今云南大学址),是科举考生云集之地,取文人如林之意,被称为文林街。1952年更名青云路。1983年复名。从云南省文联大楼前的翠湖北路,拐上一个斜坡,便是文林街。诗人于坚说,西藏是一个神性的地方,精神生活是第一位的;沿海是一个人性的地方,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昆明是一个海拔介于沿海地区和西藏之间的所在,因此它适于人栖居过平常日子。文林街便是这样一处适合过平常日子的所在。跳绳4块钱,红领巾1块钱,总共5块钱。小学生把钱递给一个发鬓略显苍白的被他们叫做大爹的人,高兴地朝着学校方向走了。在文林街师大附小旁的一栋临街居民楼过道里摆摊卖了十年小学生用品的大爹,曾是云南省供销社的一名员工,下岗后,便在单位房子的这条过道里摆起了摊子,客户是隔壁师大附小的学生。十年来,大爹就这样坐在路边,看着文林街的点滴变化,也从世代居住于此的老辈人口中,听过文林街的不少故事。文人如林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中回忆道: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而汪曾祺的好友巫宁坤也在悼念好友的文章中写道:每天课后,我们就带着两三本书、钢笔、稿纸,一起上附近的文林街泡茶馆。一边喝茶,吃花生西施的五香花生米,一边看书,聊天儿,或是写点儿什么东西。谁写好一篇,就拿出来互相切磋。曾祺的文采从一开始就让我们叹服。我们最早的习作就是在茶馆里泡出来的。家山万里的穷学生,经常饥肠辘辘,一拿到稿费就直奔文林食堂打牙祭。有时深更半夜还冒着雨到翠湖去逛荡,享受免费的湖光夜色。那些日子,相依为命,乐在苦中。听大爹介绍,西南联大时期,联大的学生很多都在文林街上租房子住。当时这条街上有饭馆、米线馆、洗衣店、教堂,更多的则是茶馆。茶客们几乎全是联大学生,他们常在茶馆里读书、抄笔记、聊天、辩论问题。当然,联大学生泡茶馆还和当时的学校条件密不可分。那时,西南联大图书馆仅可容六七百人,每到考试的时候,同学们天不亮便拥在门外等开门,门一开,蜂拥而入。座位有限,抢不到的只好去茶馆,于是茶馆似乎成了学生们的第二自习室。据记载,在文林街一带居住过的,还有时任联大教授的钱钟书、沈从文、罗廷光,云南经正书院的掌堂陈荣昌,全国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等,老舍、金岳霖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沈从文的邀请下造访,在一座小楼里谈论着小说、戏剧和哲学。

本文由'悉碧蓉'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