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中缅输油管道与“国家战略”滥用

  中缅输油管道

  近几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是因中石油或中石化建设可能导致高污染的项目引发民众抗议,而出来应对民众抗议的不是这两家公司,却是地方政府,作为直接当事人的中石油或中石化,则似置身事外的看客,坐看政府和民众的对抗。

  以此次中石油在昆明安宁建设千万吨炼油项目引发的民众抗议为例,走上前台的,依旧是云南省和昆明市两级政府,而利益攸关的当事人中石油则隐于幕后。

  这种奇怪现象背后,是一个公司的商业行为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司的逐利行为被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地方政府的GDP冲动所掩盖。既然是国家战略,那对抗民众抗议的,冲在最前面的,当然是政府啦。

  然而,西哲有谚: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我的看法是:没必要动辄把一个公司的商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角色错位、李代桃僵、破坏市场、代价高昂,而最终的国家战略并不能实现。

  国家战略被滥用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中缅油管气道和中石油在昆明安宁的炼油项目,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假如这不是一个国家战略,那么,这个项目是否开工,首先要问的便是:投资与收益怎样?环境成本如何?民众愿意选择GDP还是愿意选择环境?和民众谈判的代价如何?但是,一旦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便被忽略了。按中国对待国家战略的一贯态度:不计代价(成本代价、环境代价),只要结果,更不要说一般的民意了。而国家战略往往包含着太多的内容:爱国,国家安全等。国家战略意味着民众只能接受而无权反对,因而,任何反对的力量都会被国家力量加以限制。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才会有实名制口罩和复印,才会禁止你穿什么衣服,才会把关涉民众健康生死的环评报告定位国家机密。

  经不住推敲的国家战略

  把中缅输油管道和昆明安宁这个炼油项目定位为国家战略的人可能这样认为:因为中国国内原油满足不了需求,而石油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没有石油就不能发展,而这条输油管道和炼油项目的建设实施,对增进中国的石油安全意义重大。是中国未来的几条能源生命线之一,于是,它理所当然是一个国家战略。

  乍一听,好象也没错。然而,它却经不住推敲。

本文由'城延'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