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侯金亮:谁浇灭了农民工子女的理想?

  为了避免200多名孩子失学,航天工程师燕兆时辞职,成了一所濒临解散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他问五年级的孩子长大后的理想,他们的回答是啤酒推销员、保镖和清洁工。燕兆时说,他们和城市的孩子原本没有不同,但是由于所处环境,他们不敢想。

  毋庸置疑,清洁工、推销员等这些职业,是社会所需要的,选择这类职业,本无可厚非。但,这些孩子朴实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心酸。问及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时,他们回答是科学家、艺术家、舞蹈家,五年级的孩子只是大了几岁,懂事了些,竟早早地屈从于现实,折断了梦想的翅膀。

  尽管他们处在一个可以畅想未来,自由憧憬的年龄,残酷的现实却无形中给他们设定了一个框架,使他们保守、封闭,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小学生的梦想往往源于父母的期望和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弱势群体子女过早地熄灭了梦想,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这个打工子弟的学校,若不是燕兆时的及时挽救,可能只有解散的命运。他们生活在仓库改成的教室里,环境简陋;老师也是义务的,不固定。这些孩子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处于一种不稳定中,学习的机会难以保障。

  全校360名学生中,有60名交不起学费,而在物价高涨的时下,学费、书本费、伙食费加起来只不过850元,其中所揭示出的是弱势群体不容乐观的生存境遇。据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全国小学生辍学率逐年回升,辍学主体已经迁移到小学一二年级。辍学主体的变化折射出,愈来愈多的弱势群体放弃了,希冀子女借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

  户籍鸿沟、教育体制不公、上升通道的阻塞等,消减着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信心,缺少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读书的投入产出比不尽如人意,被一些农民工父母认为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囿于对生活现实的体察,他们倾向于接受这种命运。

  曾有媒体报道,有些农民工将子女送到打工子弟学校,仅为暂时托管,以方便自己打工。弱势群体的种种生存状况,诠释了缘何打工子弟学校只能重复制造农二代。读书的地方都不能保障,不算高的学费成为一种负担,这些足以将他们从想象的欲望中逼退,蜷缩在一个安分的洼地里,丧失了想象的勇气。

  农民工本身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决定着着子女的理想,乃至未来。但这种职业的代际传递,不是一个好兆头,是催生社会阶层固化、僵化、板结化的诱因,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燕兆时说,我要让他们相信,他们都是小天鹅!唤醒他们的天鹅梦想,或许不难。但最重要的是,重塑公平正义,疏浚社会上升渠道,改善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态,让他们看到希望,敢于去突破,看到个体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唯此,才能打碎命运的枷锁,给这些孩子们接上断掉的理想之翼,自由飞翔。

本文由'攸然超级甜'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