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张敬伟:光明牛奶的尴尬

  尴尬的光明牛奶

  9月8日,上海多位订牛奶的用户发现,送到家中的光明牛奶出现酸腐异味。对此,上海质监局当天回应称,已收到部分市民反映部分地区光明瓶装牛奶有异味的情况,并进厂展开调查。对于事件最新进展,昨天下午光明乳业表示,共收到投诉952起。经初步分析,原因是:该批次产品从工厂下线后集中存放于大冷库,为满足当天的送奶上门服务,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客观来讲,光明牛奶在国产品牌中还是有些市场声誉的。新闻中述及的牛奶问题,亦属于技术疏失所致。但是,光明牛奶的疏失变成舆论关注的大问题,实在是因为食品安全大于天,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就会造成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质监部门行动很快,光明牛奶也很配合,并真诚道歉,一场可能再次诱发中国奶业危机的事件就这样悄然落幕。

  光明牛奶除了庆幸,还须警醒反思。就在8月25日,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称去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并猛发怨气:抽检抽死人。媒体自然是不依不饶,冷嘲热讽一通。

  郭先生话音未落,光明牛奶就在运输上除了纰漏---大批牛奶出现酸腐异味。这显然让郭先生难堪,更让光明牛奶尴尬,因为这意味着,即使光明牛奶奶品质量没有问题,但是在储存运输环节还存在着瑕疵。这也给中国牛奶以猛地棒喝,因为中国牛奶的问题不是单向的而是系统性的,是属于按下葫芦浮起瓢那种。这种系统性的痼疾,企业或懵懂无知,但对消费者而言,却是威胁生命健康权的定时炸弹。不管是多么牛的中国乳业品牌,都无法让人放心即使奶业协会的某高层强调自己的孙子喝国产奶,或是郭本恒先生不服气而发出的怨气。

  有人说中国奶有原罪。因为中国人本不喝奶,因而视喝奶为生活改善的标志,故而中国人初始喝奶时不太关注奶品质量,有奶就是好。国人乳品消费的低要求,让中国的乳品业一开始就没有提高奶品质量的意识。然而国人的消费习惯在进化,国产牛奶的品质却不长进,三聚氰胺毁了一个三鹿,也让中国乳业整体陷入危机中。

  从危机中走出来,无外两个途径:一靠完善和常态化的他律监管,二靠自我拯救。从郭本恒的埋怨国家抽查批次太多以及上海质监部门迅速介入光明牛奶的调查看,近年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监管力度在提升。可是牛奶行业的自我救赎呢?不能说没有,但以三聚氰胺的阴魂不散、皮革奶等中国乳业的丑闻频然观之,中国乳业并未真正反思,经济人的牟利冲动依然,缺乏社会责任的基因缺陷难以疗治。这,或许就是中国乳业的原罪所在。即以光明牛奶而论,在酸腐异味之前,还出现过菌落总数超标,光明总裁实在没有理由抒发怨气。

  所谓抽检抽死人,消费者也有自己的修辞,若没有抽检,有问题的牛奶就会害死人。前一个人不过是经济利益至上的企业法人,后一个人才是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你、我、他。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若监管者偏袒法人利益而轻蔑自然人权利,那才是真正的社会悲哀。

  中国乳业的流弊在于,即使是像光明牛奶这么稳健的品牌企业,依然摆脱不了常发性的质量问题,中国还有多少放心奶可消费?

  当国产牛奶有毒造成了国人的消费恐惧,国产牛奶的前景一点都不光明。因此,国人通过网购、代购、出国采购等各种方式抢食进口奶,绝非崇洋媚外,实在是因为国产奶让国人太受伤。

  国产奶要求得市场生存的空间,必须涅槃重生才行。

本文由'第五玉研'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