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塔里木河 沙漠中的生命之河

  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河之一,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马湖。涵盖了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在它南边,有世界第二大号称“死亡之海”的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流动性大沙漠。

  而在它们之间——塔里木河的两岸,生长着一种神奇的树,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古老树种——胡杨。这一片三千多平方公里的胡杨森林,却又是世界最大的胡杨林。而胡杨林与它势成水火的天敌-沙漠,也斗争并僵持了有一亿多年。

  “塔里木”在古突厥语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塔里木河”一名见于《清史稿》,系维语,意为“无缰之马”和“田地、种田”双重含义。就前者而言,流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干道,河道含沙量大,冲淤变化频繁,河流经常改道,在中游地区造成南北宽达百公里左右的冲积平原,河道曲折,汊流众多,芦苇水草丛生,浩浩荡荡形成一派“水上迷宫”景象。就后者而言,它自西向东,蜿蜒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加上塔河两岸胡杨林浓荫蔽日,形成天然绿色长廊,沃野千里。

  千百年来,有关塔河的传文不绝于书,一般史籍文献称此河为计戍河、葱岭河,而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山海经》:“河山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复分歧流出,合而东注泑泽,至而复行积石,为中国河。”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当时的塔里木盆地被称作“西域”,其“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今帕米尔高原),一出于阗(今和田),……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今罗布泊)。”这和今天塔里木盆地水系概式大体是吻合的。又按郦道元著《水经注·河水篇》记载,在北魏(公元5~6世纪)时塔里木河是南北两河入于罗布泊。塔里木“北河”,上游由喀什噶尔河和阿克苏河构成,流经沙雅南汇渭干河(龟兹川水),入轮台境转向东北,沿今群尔库木沙漠北边的塔里木河故河道(现为农垦29团农田排水容泄区),在库尔勒西南入孔雀河流至罗布泊。塔里木“南河”上游由叶尔羌河和和田河及克里雅河构成,大体上是沿现塔里木河之南的阿合达里亚更南段,经铁干里克和阿拉干从南入罗布泊。到了唐代按《通典·于阗传》小注讲,“于阗河,名首拔河,亦名树枝河,或云黄河也,北流七百里入计戎河,一名计首河,即葱岭南河,同入盐泽。”葱岭南河一般均指叶尔羌河。又按《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三)讲,“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今哈拉玉尔滚一带),南临思浑河。”思浑河即今之塔里木河。据此,推测唐代塔里木河中上游河网形势与北魏比较无多大变化,仍分南北两条。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却也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罗布人。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人不食五谷,不牧牲畜,惟以小舟捕鱼为食。”他们傍河而居,结芦为屋,独木为舟,兽皮为衣过着原始的部族生活。而随着塔河下游的断流,他们只能随河流不断迁徙,开始逐步适应刀耕火种的岸上生活,并形成了独特的罗布文化。在尉犁县的罗布人村寨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木制房屋和草棚,神秘的生殖崇拜图案和太阳图腾。还有那千年流传下来的动人歌谣:“我从塔里木河走来/那条鱼在水中欢快地游荡/夜晚我无法入睡/只因为想念你/我心爱的姑娘/我从塔里木河走来/梧桐树在风中快乐地跳舞/姑娘我多想到你身旁/只因为路遥遥/天山的月亮啊/带去我深深的祝福/我心爱的姑娘/你是我家乡最明亮的灯光…… 诗一般的语言诉说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明。

本文由'隗嘉兴'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