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腊祭历史祭祀活动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腊祭”是“择机举行”。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说文解字》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演化为“春节”的习俗。

  腊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现今的腊八节,祭灶节均由此而来。

  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有多种古籍为证:《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肉,称为“腊肉”。

  《诗经》中描写豳地的老百姓在冬季来临后,要酿酒、生火、用烟熏走老鼠、清扫垃圾准备腊祭,这和现代人们年前的备办年货,打扫卫生何其相似。到腊祭时,人们又“朋酒斯享,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和我们过年的气氛又何其相似啊。春秋末,子贡曾目睹腊祭盛况,他感慨地说:“一国之人皆若狂。”

  古籍中了解到上古时期也有岁首祭祀和议政、宣政的仪式。《尚书·舜典》中载:月正元日帝舜到太庙中祭祀帝尧,和四方君长共议国政,并大开明堂四门,向百姓颁布政令。我想这可能就是后世君臣新年朝贺拜年的滥觞吧。

  腊祭和岁首祭祀时间接近,尾首相连,所以秦汉时期把这两祭并称为“正腊”,以后两祭又演变为包括年前和岁后为期近一个月的广义上的春节。

  春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腊祭”,这是一年岁终的隆重祭祀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用猎获的物品和生产的果实酬神,感谢诸神一年来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和保佑。同时还有动人心魄的驱邪禳灾仪式和共享丰收果实的欢庆场面。

  当时的腊祭活动《周礼》中就记载,每逢腊祭周人要举行驱疫行傩的仪式。这种原始的巫舞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后汉书·礼仪志》中描绘汉宫中举行行傩仪式时,要选出黄门子第10至12岁的少年共120人为逐鬼的童子,他们都头戴大红头帻,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还有为首1人扮演驱邪之神方相氏。方相氏为主舞者,头戴面具,身披熊皮,手持戈矛盾牌,同时率领12人扮成的野兽与120童子呼喊舞蹈,击鼓而行,其声威气势着实令人心悸。

  1954年,山东沂南发现了一块汉墓画像石,内容便是驱疫行傩。上面刻有十几个面目狰狞的凶神,而象征着邪魔的怪兽正四散逃奔。整个画面虽然夸张、怪诞,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古代傩舞仪式之盛况。

  腊祭另有大祭典礼、祈年求福等活动,更不乏享受丰收、祝寿宴饮的喜庆场面。

本文由'尚忆莲'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