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观察渗透理论蕴含的哲理是(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蕴含的哲理是,观察渗透理论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观察渗透理论是指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2、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3、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4、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5、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6、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7、第二种情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8、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9、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10、扩展资料在科学哲学家们尝试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解析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论题的过程中,仍然划分为对立的两个阵营,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科学观察仅仅是大脑的静态知觉过程还是主体的动态认知过程的划分上。

11、例如福多作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反对方就强调: “ 知觉过程是隔离的,它们向高水平的认知过程提供输入,但不能被认知渗入”。

12、他的结论是:人类有共同的知觉经验,所以作为知觉过程的科学观察具有客观性。

13、然而,心理学中大量的错觉实验鸭兔双关图已经证明,观察中大脑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不仅仅只停留在知觉阶段,还要经过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形成对事物的整体印象,历经大脑的认知推理阶段。

14、所以,倾向于从认知视角研究科学观察的哲学家们认为,将科学观察停留在知觉装置的静态可靠性上是十分狭隘的,背景理论通过认知的发生已经渗入了主体的观察过程。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渗透理论。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沛凝小哥哥'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