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的过“乜贴”习俗

    回族的过“乜贴”习俗

    回族,数额,阿訇,真主,“乜贴”是波斯语Niyyh(尼耶)的音意,意为“心愿”、“决心”、“意念”、“动机”,也就是举意。指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的意愿,旨在发自内心祈祷真主佑助、赞颂真主恩典。“乜贴”在回族人中有大致有三种表现形式:举乜贴:大意是在做一些事情之前通过内心或口头表达意愿。散乜贴:一种 ...

  • 回族诞生礼仪

    回族诞生礼仪

    回族,油香,孕妇,婴儿,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孕育期,通常称妇女有孕为“有喜”。询问时,一般只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你怀孕了吗?妇女在孕育期还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参加婚札,不见已故的人,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亲、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在饮食上也有一些戒律,尤其注意的是不让孕妇吃兔子肉。据说吃了兔子肉,生下的小孩嘴和兔子嘴一样是豁的。也不允许孕妇平时随意讥笑别人的小 ...

  •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麻日,专用,回族,描述,回族信仰的是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词來自“撒拉目”,是和平、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这个名称出自《古兰经》。伊斯兰也是世界对这个宗教的统称。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其“清真言”道明了伊斯兰教信仰的基本教义:“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信仰有六项,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 ...

  • 回族服饰民俗的特点

    回族服饰民俗的特点

    回族,多重,中国,作用,回族的服饰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 ...

  • 回族的圣纪节

    回族的圣纪节

    回族,精神,油香,清真寺,王正伟圣纪节,是回族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在阿拉伯太阴历象年(约公元571年)3月9日或12日,穆罕默德逝世于伊斯兰教历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据说与诞生的月、日相同,所以,伊斯兰教历的每年3月12日,是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又称“圣纪”。我国西北地区在过圣纪节时,侧重纪念逝世日,就像给先人过周年一样,诵经“尔麦里”,以示 ...

  • 宁夏回族婚礼

    宁夏回族婚礼

    汗毛,吉利,回族,声道,回族婚礼,各地大同小异,均图喜庆、吉祥,山区农村婚礼尤为热闹。一般是在男女双方领结婚证后,由男方选一个吉日(多数在星期五、聚礼日)在征得女方同意后,于结婚前三天,带上10~12个半斤重的大蒸馍和整只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妆礼"。结婚这天,男方家派出迎亲车和接亲人到女方家迎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大净"。梳妆打扮停当以后,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 ...

  • 锦州回族风俗

    锦州回族风俗

    回族,满族,北镇,堡子,回族是回回族的简称,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锦州的回族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哈奉先在南门外火神庙东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以后,回族陆续迁入。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国家规定,开斋节回族职工放假一天,回民死后将其尸体用清 ...

  • 回族节日

    回族节日

    回族,维吾尔族,手抓羊肉,点心,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直到回历9月29或9月30日,通称"斋月"。第二天始为肉孜节, ...

  • 回族服饰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服饰习俗的历史传承

    回族,继承,中国,经济,回族的服饰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受到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 ...

  • 焉耆回族为什么禁食猪肉

    焉耆回族为什么禁食猪肉

    撒拉,卫生,规范,回族,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 ...

  • 焉耆回族习俗

    焉耆回族习俗

    回族,中国,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 ...

  • 布尔津回族—“花儿”

    布尔津回族—“花儿”

    回族,又称,临夏,布尔津,“花儿”又称“少年”,是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 ...

  •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

    回族,自治州,又称,不定期,昌吉节庆及民族活动:昌吉建州纪念日:1954年8月28日,每十年举办一次。阿肯弹唱会:哈萨克民族盛会,多在夏季举行。花儿演唱会:回族民间文艺盛会,不定期举行。千佛洞庙会:农历6月6曰在吉木萨尔县千佛洞举行,为期三天。另外还有穆斯林的重要节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届时各清真寺都要举行开斋会礼。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届时由清真寺举行隆重的会礼。 ...

  • 焉耆饮食习俗

    焉耆饮食习俗

    粉汤,凉粉,回族,凉皮子,一、饮食回族群众主食为面食,其种类繁多,如馍类就有花卷、塔锅盔、糖酥馍、油酥馍、烘馍、蒸饼、各种花样的蒸馍、油香(油炸饼)、各种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面条类有干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条子、片片揪面、韭叶切面、拨刀子面、炒面、蘸片子;带汤吃的有烩面、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面、面条、面旗子、臊子面、拌汤;此外还有搅团、凉粉、粉汤、凉皮子、面精、饺子、粉汤饺、包子、油塔子、肉龙、油炸糕、火烧、水煎包子、 ...

  • 焉耆取名习俗

    焉耆取名习俗

    口语,回族,学名,情况,焉耆回族无论男女,每个人都有一个"经名",习惯上把这种名字叫"小名"。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用清水沐浴,同时请阿訇念经起名,男婴一般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史上的先圣、先哲、英雄的名字,如"而不都"(穆罕默德的父亲)、"木合买"(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堂弟)等;女婴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史上的妇女名,如"海迪车"(穆罕默德的妻子)、"在乃拜"(穆罕默德的另一妻子)、"法图买"(穆罕默德的女儿)等。命名时 ...

  • 焉耆回民花儿和弹唱

    焉耆回民花儿和弹唱

    弹唱,回族,出口,财富,回民花儿和弹唱一、回民花儿花儿是在我国西北甘、宁、青、新4省区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土家、藏等8个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山歌。花儿也叫"少年"、"山歌"、"山曲"、"野曲",是在野外高声喊唱的歌曲。常听到有人邀唱"山歌"时说,喊个"山歌",漫个"少年"。"漫"是不拘形式、信天喊唱之意。花儿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知识性强,音调圆润流畅,以风趣见长,曲调悠扬,清脆;长于抒情,其内容非常广泛,深蕴,有的歌词是用历 ...

  • 布尔津回族人的生活起居习俗

    布尔津回族人的生活起居习俗

    回族,青年,文字,语言,回族使用汉语汉文,其语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于地缘与宗教关系,还夹杂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语,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词语及宗教词汇。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回族人传统的衣饰,年长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衬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圆帽。老年妇女多着青色服装,布料多为平绒和条绒,白袜子,平绒或条绒布鞋,扎腿,蒙白色盖头。青年妇女喜穿大襟绣花外衣、绣花胸 ...

  • 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

    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

    回族,选择,蒙古族,维吾尔族,每年夏秋之际,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都要举办那达慕草原节。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草原节期间,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各民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骑马乘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和观看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竞赛。蒙古族、哈萨克族牧民还常常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如今,博尔塔拉的"那达慕"草原节已成为新疆三大旅游节之一。 ...

  • 焉耆着装习俗

    焉耆着装习俗

    青年,婴儿,回族,流行,回族讲求"服饰净,居处净"。服饰偏爱白色,婴儿用白布包,长大戴白帽,归真(死亡)后用白布裹尸。因白色不藏污垢,发现不洁之处便于及时清洗。焉耆回族妇女都精于针线活,特别擅长绣花,绣工精细,枕头、马甲、鞋、婴儿的裤子、帽子甚至男人的袜跟上都绣上花、昆虫。姑娘出嫁后,能取得"上炕的裁缝,下炕的厨师"称号,才能算是个好媳妇。中年妇女多穿短装,上衣上窄下宽且长,一般都是过膝盖或达到膝盖;头戴发网,有的则蒙上棕色或白 ...

  • 焉耆节日习俗

    焉耆节日习俗

    回族,出售,清真寺,精神,回族有三个重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一)开斋节每年的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戒日,斋戒的最后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楼,观望新月,见月开斋,现在则统一按全国伊斯兰教协会推算确定日期开斋。开斋这一天的清晨,回族男人要沐浴净身,穿新衣服,熏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要走坟,探亲访友,待客;同时,自愿向清真寺出"也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的人施舍。因此,开斋节又被称为"济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