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族白节的习俗

    蒙古族白节的习俗

    蒙古族,又称,纯洁,蒙语,“白节”,蒙语称“查干萨日”,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称农历正月为“白月”。白节首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h ...

  • 小年祭灶的习俗

    小年祭灶的习俗

    蒙古族,日期,又称,王府,小年历史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 ...

  • 腊月廿五 接玉皇照田蚕赶乱岁

    腊月廿五 接玉皇照田蚕赶乱岁

    蒙古族,豆腐,调节,吉利,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1]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ldquo ...

  • 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

    蒙古族人的信仰习俗

    萨满教,纯洁,蒙古族,流行,崇拜天地蒙古崇拜天地族对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为父母。以为天是伟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着世间的一切。大地哺育万物,是万物生长之源。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对天地很崇敬,如熬好奶子,首先向天地泼洒敬祭;喝酒时,用无名指蘸酒,朝天地弹洒后,才能自饮;吃咒发誓时,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干旱无雨或人畜疾病流行,要祭祀天地,请求天地保佑,开恩赐福。祭山神蒙古族以为山有山神,掌管一个地区的风雨和福祸。在蒙 ...

  • 内蒙古草原旅游必知的习俗

    内蒙古草原旅游必知的习俗

    河流,咬伤,蒙古族,纯洁,蒙古族的民族禁忌有: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 ...

  • 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奶茶,蒙古族,酥油茶,油茶,藏族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民众每日必不可少的饮料。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日常生活中以酥油和糌粑为主要食品,那里气候较冷,不宜于蔬菜的生长,与之相比,茶叶却容易运输和保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藏族民众渐渐懂得,蔬菜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茶叶来扑充.这样就创造了独特的打制酥油茶的方法。酥油茶的制作,是先将砖茶(大叶粗茶压制的砖荣)用水熬制成茶汁,再在茶汁里加人酥油和食盐、倒人竹制或木制的 ...

  • 蒙古包的真实与想象 一个民族的纠结

    蒙古包的真实与想象 一个民族的纠结

    再生,错误,蒙古族,照片,3年前,我突发奇想,想重温一下住蒙古包的感觉。可家乡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牧民都不住蒙古包了。为了满足我的奇想,朋友特意委托一家牧民为我搭了一座蒙古包。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女儿在旗里上学。每天清晨,丈夫赶着牲畜到远处放牧,妻子则忙完家务活后,坐在房前的台阶上,用手机发信息。草原上信号不好,为了给女儿发一条信息,她往往要发十几次才能成功。我与他们生活在一起,酒醺之后共同吟唱蒙古民歌,相互建立了 ...

  • 长调不是劝酒歌

    长调不是劝酒歌

    餐厅,收入,蒙古族,规范,25岁的新巴雅尔来自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高中毕业之后在一所民办艺术学校学习声乐,毕业后成为内蒙古众多长调民歌打工者中的一位。“来我们餐厅吃饭的人很多是外地人,想领略蒙古族风情,我就负责给他们演唱蒙古族长调。”新巴雅尔从小就在草原上唱着长调长大,中学时一度迷恋流行音乐,也曾有过当歌星的梦想,最终还是靠着会唱长调的本事找到了这份收入还算可以的工作。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年被列入人 ...

  • 内蒙古的春节习俗

    内蒙古的春节习俗

    骨头,酒肉,蒙古族,西南,内蒙古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 ...

  • 祭火节 蒙古族同胞如何过小年

    祭火节 蒙古族同胞如何过小年

    蒙古族,贡品,情况,汤内,农历腊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节,又称“过小年”。也有些地区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据传,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时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敌人袭击而耽误了祭火,从此他们把祭火日改为24日。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当祭火节来临,所有人家从早晨起来便开始紧张地收拾院落,打扫房屋、凉房,扫净过去一年“积攒”的所有尘土,让屋里屋外打扫得整洁有序,焕然一新。同时还要洗涮全部火灶 ...

  • 姑娘宴 蒙古族女孩走向独立的开端

    姑娘宴 蒙古族女孩走向独立的开端

    蒙古族,调节,上新,升平,举行婚礼的前一天,男方要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而女方要举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礼前一天举行的宴席,主要是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这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并举行祝福新房仪式。这一仪式是宴席的重头戏,首先男方要用亲友们送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当,因为这都是亲友们送来的祝福,当然要让它充满整个新包。接着要请祝颂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以及其他亲友们入座。此时,祝颂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 ...

  • 鄂尔多斯婚礼:一部蒙古族的风情画卷

    鄂尔多斯婚礼:一部蒙古族的风情画卷

    蒙古族,购买,达新,广为流传,鄂尔多斯婚礼发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时期。15世纪,随着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其婚礼仪式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鄂尔多斯婚礼的仪式程序,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 ...

  • 草原人家的除夕夜

    草原人家的除夕夜

    丰盛,扒肉,蒙古族,酒肉,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家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淖尔苏木牧民朝鲁一家开始准备一年中最丰盛的家庭聚餐——年夜饭。2月的内蒙古草原仍旧天寒地冻。与所有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一样,除夕是40岁的朝鲁家最忙碌又最欢乐的日子。蒙古族群众把除夕叫做“毕图”或“毕顿”,是封闭、完整之意。在他们看来,除夕是一年的终结,是给一年画上了句号之日,因此,蒙古人有在除夕夜吃整羊头或吃包子、饺子的传统习俗,并把它称为吃“毕图餐”。在朝 ...

  •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和糊窗户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和糊窗户

    调节,楼房,豆腐,蒙古族,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说起来,这“腊月二十 ...

  • 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

    蒙古族日常生活八忌

    蒙古族,纯洁,患者,再下,1.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和火神、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与神灵。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2.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节约用水,并养成了节约 ...

  • 闽东.蒙古族葬俗丧葬习俗

    闽东.蒙古族葬俗丧葬习俗

    蒙古族,柘荣,病人,寿宁,蒙古族葬俗古族有着自已独特的丧葬仪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先在墓地挖一大坑,再将挂木悬吊其内,然后,在上边搭以木扶,用沙草盖,这是从宗教中流传下来的一种葬式,解放后以很少见。解放前,蒙古族的丧葬仪式,一般为火葬和土葬,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一直到掉下来为止。然后将尸体置于荒野,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能进入天堂。蒙古葬俗, ...

  • 蒙古族青年娶亲的全过程

    蒙古族青年娶亲的全过程

    青年,蒙古族,纯洁,又称,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 ...

  • 非遗民俗--祭敖包

    非遗民俗--祭敖包

    萨满教,石堆,蒙古族,奶油,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色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指的是在自 ...

  • 春节习俗之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春节习俗之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流行,调节,蒙古族,言语,2014-1-1519:10:00中国食品科技网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 ...

  • 吉凶祸福 蒙古族古老的占卜风俗

    吉凶祸福 蒙古族古老的占卜风俗

    蒙古族,红色,食指,酥油,蒙古人遇有疑难问题需要解答或预知未来之事,用占卜方式取得答案,然后按占卜所得行事。蒙古族中占卜之风较盛,有专门的占卜者。骨卜将羊前脚骨烘烧,使其保持原样,以上面所行成的纹路来断定吉凶。炮绳卜把炮儿对折,在两头稍下挽成环,再拽环绳,如环解开认为吉利,如解不开则凶。指卜紧闭双眼,双手握拳伸食指,使食指在脑前互绕成圈,然后两指尖互碰,碰合为吉,否则示凶。制钱卜用9个或7个制钱拿在手中晃动,掷于地上,以朝上朝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