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火把节有关的传说

    与火把节有关的传说

    发现,烧死,纳西族,英雄,1、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 ...

  • 纳西族主要节日

    纳西族主要节日

    纳西族,交易,青年,又称,纳西族有与汉族大体相同的清明、端阳、中秋等节日;也有与彝族和白族相似的火把节。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大祭天、正月白沙农具交流会、二月北岳庙会、三月黑龙潭物资交流会、六月火把节,七月“烧包”节、骡马会、朝拜狮子山会以及十月祭祖等。春节大祭天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 ...

  • 中国各个民族的成人仪式

    中国各个民族的成人仪式

    时代,纳西族,云台,彝族,汉族的成年礼在很大程度上止于追求道貌岸然的效果,让人一望便知某人已经是个“君子”。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风气的浇薄,成人礼日益变得无足轻重,名不副实。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也许是对这种虚文假醋实在看不过去,干脆一纸令下,终结了汉族绵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中国的成人仪式主要集中在一些少数民族。换裙和换裤摩梭族、纳西族、普米 ...

  • 云南宗教节日

    云南宗教节日

    平台,五台,彝族,纳西族,格东节格东节又称跳神节,是一种跳神驱鬼的宗教活动。跳神活动由喇嘛寺自行组织。各寺举行格东节的时间不一,多数寺院在藏历冬月举行。中甸松赞林寺(归化寺)过格东节的时间在藏历冬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二十六日举行跳神预演,二十七日、二十八日进行诵经法会,二十九日正式举行跳神活动。这天喇嘛们要带上动物面具跳神。面具众多,有马、鹿、猴、牦牛、狗、乌鸦、猪、虎等动物面具。这些面具是喇嘛自己动手制作的,做工精致,栩栩如生。每位喇嘛 ...

  • 中国各族清明节过节各有特色

    中国各族清明节过节各有特色

    中国,纳西族,苗族,壮族,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至。民俗专家说,清明节源远流长,中国有20多个民族都过清明节,但过节习俗不尽相同。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本是24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是适合耕种的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的阶段。乌丙安说,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节起初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它逐渐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 ...

  • 清明节各地美食习俗

    清明节各地美食习俗

    纳西族,青团,馓子,江南,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 ...

  • 中华民族:纳西族

    中华民族:纳西族

    纳西族,文字,丽江地区,维西,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rdqu ...

  •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

    纳西族,贝母,八位,松茸,你了解纳西族吗?纳西族有什么风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纳西族风俗。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rdquo ...

  • 纳西族民俗

    纳西族民俗

    纳西族,文字,松茸,八位,中华民俗-纳西族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 ...

  • 幸福钥匙难到手:“子谷妹”习俗流传至今

    幸福钥匙难到手:“子谷妹”习俗流传至今

    承诺,经口,纳西族,青年,子谷妹在纳西语中为要钥匙的意思。在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人的婚庆中,至今仍流传着子谷妹的习俗。纳西新娘子出嫁之前,送亲的娘家兄弟姐妹、叔伯姑舅等亲友将新娘嫁妆中的箱、柜、机、车等的钥匙隐密保管起来。一般每个人只保管一把。待傍晚时分婚宴结束,便开始整个婚庆中的压轴戏子谷妹。在男方家的院子中央拼接一排四方桌子,桌面上摆满美酒佳肴、糖果瓜饼。一般桌子正中央坐的是新娘的亲兄弟,表明纳西族天下母舅大的礼仪观。 ...

  • 纳西族最盛大节日——“三朵节”

    纳西族最盛大节日——“三朵节”

    纳西族,白石头,北方,古城,农历二月八“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三朵”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传说是骑白马、穿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战神,常常显圣,保护着纳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纳西人信奉。人们也认为“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忽必烈南征大理过丽江时,敕封“三朵”为“大圣雪石定国安邦景帝”。 ...

  • 火把节传说

    火把节传说

    烧死,纳西族,彝族,免除,火把节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具有代表性。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的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通宵达旦。火把节来临,无论男女老少,鄱要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男子主要是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妇女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小伙子"敬酒" ...

  • 小探中国的重大祭祀仪式与祭祀酒

    小探中国的重大祭祀仪式与祭祀酒

    中国,世纪,恢复,纳西族,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的文脉之一,而自从远古以来,酒就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酒祭是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礼仪。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祭祀黄帝—黄桂稠酒《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轩辕皇帝, ...

  • 丽江纳西族民俗风情

    丽江纳西族民俗风情

    纳西族,松茸,文字,馒头,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 ...

  • 东巴教各种宗教祭祀仪式

    东巴教各种宗教祭祀仪式

    柏树,巴什,纳西族,大香,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多达30多种的东巴教仪式是纳西东巴文化的主要载体,即用象形文字记载在东巴经书里的内容通过各种宗教仪式表现出来,并以宗教仪式传承下来。这些仪式力图诠释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纳西族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祭天》、《祭风》、《祭署、《祭丁巴什罗》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仪式。祭天祭天是纳西族最重要的祭祀仪式,纳西人自称纳西祭天大,纳西是祭 ...

  • 河南清明节饮食习俗

    河南清明节饮食习俗

    维吾尔族,米面,馓子,纳西族,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但在祭扫形式和清明饮食上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除了扫墓和祭祖,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备受人们关注。在河南,人们最常吃的是馓子、枣糕、鸡蛋……吃馓子 ...

  • 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祭天

    纳西族古老而又最隆重的节庆:祭天

    纳西族,分享,风景,百官,祭天。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称为“郊祀”。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圆。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礼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这时鼓乐齐鸣,报 ...

  • 纳西族的丧葬

    纳西族的丧葬

    纳西族,开封,湖地,酥油,纳西族的丧葬,有火葬和土葬。火葬是纳西族的古老习俗,沪沽湖至今仍实行火葬。丽江坝区囚受汉族影响,从清代中叶开始,由火葬逐渐改为土葬,至本世纪中叶前,已是土葬为主。沪沽湖地区沪沽湖地区的火葬,深受达巴教和喇嘛教的影响,如永宁摩梭人死后,立叩向亲邻报决,亲邻前来帮助洗尸。洗尸的水,男用九碗,女用七腕,到哪儿去打水和谁去打水,由达巴占卜决定。洗尸毕,将少许碎银、某叶和酥油放人死人口中,并在耳、鼻等处涂点酥油。接着 ...

  • 纳西族:受东巴教和喇嘛教影响的丧葬文化

    纳西族:受东巴教和喇嘛教影响的丧葬文化

    纳西族,死亡,精神,猪血,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它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普遍信奉本族的东巴教,也有一部分人信奉藏族的佛教--喇嘛教。东巴教是纳西族固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认为尸体与灵魂可以分离,人死人灵魂还存在。非命死者的灵魂变成鬼,使人遭灾遇祸。而正常死亡的人的灵魂,需要衣食住行,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保佑子孙,就要善待死者及其灵魂。纳西族的丧葬,深受东巴教和喇嘛的影响。纳西族的丧葬有火葬和土葬。火葬 ...

  • 纳西族

    纳西族

    纳西族,八位,松茸,文字,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