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维吾尔族农民画剪纸艺术

    哈密维吾尔族农民画剪纸艺术

    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国,哈密市,哈密维吾尔族农民很早生活在哈密这片绿洲上,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向来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的农民热爱绘画,善长剪纸艺术,独具哈密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密地区文化处美术工作人员与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紧密配合,积极组织,有计划地分别在回城、花园、陶家宫、五堡以及伊吾县的下马崖等乡,举办了农民绘画和剪纸学习班,先后共后共有200多名维吾尔族农民参加了学习,有力地促进哈密维吾尔族农民绘画和剪纸艺术的发展,创作 ...

  • 吐鲁番民族家访

    吐鲁番民族家访

    手抓肉,托盘,维吾尔族,拉条子,维吾尔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俗语说:维吾尔人的餐桌是不会空着的,客人登门,将加重好吃的食品都端上来,有尊贵客人,必须手抓肉、拉条子等美味佳肴款待客人。你可在家访时了解到维吾尔民族的繁衍生息和风俗习惯等。在家访之前,告诉大家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按照维族的传统习惯,女主人是不会出面迎接男客人的,一般男主人接待男客人,女主人接待女客人。客人进入家后,主人会提着水壶让客人洗手,一般是倒水三次,洗完手后切勿甩手, ...

  • 回族节日

    回族节日

    回族,维吾尔族,手抓羊肉,点心,这是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阿拉伯语称之为"尔德·菲图尔"节。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回族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称为"肉孜节"。"肉孜"一词系波斯语,意为斋戒之意。总之,肉孜节与斋戒是密切相关的。肉孜节规定在回历10月1日。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即从回历9月1日开始,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按"古兰经"规定,应封斋一个月,直到回历9月29或9月30日,通称"斋月"。第二天始为肉孜节, ...

  • 维吾尔族摇床上的喜事

    维吾尔族摇床上的喜事

    维吾尔族,小馕,婴儿,丰盛,在维吾尔族举行的各种喜庆集会中,男女客人都可参加,但举办毕须克托依(摇床上的喜事)却谢绝成年男子参加。因为这种喜事完全是由妇女们操办的。维吾尔族的毕须克托依,相当于汉族给孩子过满月,但维吾尔族是在婴儿满40天时举行。维吾尔族妇女婚后生孩子一般都要回到娘家去生,特别是生第一个小孩,一定要回到娘家。小孩出世40天时,请来女客人和小孩,举行把孩子放进摇床的仪式毕须克托依。有趣的是在请来的客人中,要有40个未满7岁的 ...

  • 纳孜库姆和麦西来甫

    纳孜库姆和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维吾尔族,节奏,吐鲁番葡萄,纳孜库姆和麦西来甫纳孜库姆纳孜库姆是流行于吐鲁番地区的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是迥异他乡、风韵独具的地方舞。纳孜是古代高昌王国一位民间艺人的名字,库姆是维吾尔语舞蹈的意思。纳孜库姆舞风格热烈奔放,节奏欢快,动作诙谐幽默,以其独特的蹲步、跨腿等舞蹈动作,区别于其它任何一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它可以自由发挥,模仿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动作或造型,表达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被称作维吾尔迪斯科。纳孜库姆随时代的 ...

  • 璀灿的于田文化

    璀灿的于田文化

    文字,布尔,维吾尔族,财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于田县维吾尔族人民,不仅以自已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以自已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财富。维吾尔族人民使用的文字历史悠久,信奉伊斯兰教后,逐渐改用阿拉伯文字拼写的文字,成为维吾尔族全民通用的文字。由于长期文化交流,现在不少维吾尔人能使用多种语言文字,不少人会说汉语和使用汉文。于田民间文学体裁多样,富有特色,有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故事、谚语、笑话、寓言、神话、传说、谜语 ...

  • 焉耆回族习俗

    焉耆回族习俗

    回族,中国,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圣祭、所有节日都与信奉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 ...

  • 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歌舞娱乐

    维吾尔族民间的传统歌舞娱乐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节奏,模拟,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民间流星的一种传统歌舞娱乐形式,以舞为主,配以歌唱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按形式和内容大致分,有习俗舞、执具舞、模拟舞和劳动舞等。习俗舞流星最广,其中包括“青苗舞”、“米丽斯”、“赛乃姆”等曲目。青苗舞多在春季举行,现有一家农民在碗中种上小麦,待青苗长出后,主人挨户邀请男女老少来家中聚会、玩乐。舞者手持绢花,边哥边舞,围 ...

  • 阿克苏维吾尔族风情

    阿克苏维吾尔族风情

    维吾尔族,抓饭,文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共有5百95万7千人,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 ...

  • 维吾尔族和盐的习俗

    维吾尔族和盐的习俗

    维吾尔族,南疆,维吾尔,的是,维吾尔族把盐称为“吐孜”。在维吾尔族的生活和一些习俗中,都离不开盐。在维吾尔族举行“尼卡”时,新郎和新娘要拿用盐水蘸过的馕来吃。以避免灾难,表示爱情的甜蜜。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纠纷或争执。常用发誓来解决矛盾。如果用脚踩盐来发誓(也有踩馕块或抱《古兰经》发誓的),那就是千真万确的,绝无谎言。所以另一方则完全相信,不再追究。维吾尔族对盐和馕非常珍惜,从不轻易践踏,所 ...

  • 阿瓦提多浪文化

    阿瓦提多浪文化

    叶尔羌,豪放,河流,维吾尔族,多浪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叶尔羌河流域,新疆阿瓦提县是多浪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多浪文化的形成是基于原始土著,兼具维吾尔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秉性,是草原牧猎与绿洲农耕融合的活化石。歌舞是多浪文化主要载体之一,具体体现在聚、豪、劲、醉四个方面。聚,维语中的多浪即是成堆地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同时,多浪文化也因聚合而产生;豪,多浪人的心胸像戈壁一样宽广,性格豪放,歌声高亢悠长;劲,多浪人粗犷拙朴, ...

  • 克孜勒苏努吾若孜节

    克孜勒苏努吾若孜节

    维吾尔族,开办,雏鸡,这一,每年阴历春分日这一天,即阴历3月22日前后,为“努吾若孜节”。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谣充分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努吾若孜节到了,物价降低,春喜降,麦穗颗颗饱粒,穷苦的人们有了生机,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今天母鸡出了雏鸡,努吾若孜节到了,驱走悲凄,妇女们喜气洋洋凑在一起,姑娘、小伙子们格外高兴,他们歪开办着帽鲜花耳际,声荡漾到处是欢声笑语。努吾若孜节里表演的各种 ...

  • 中国西北边陲居住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中国西北边陲居住的能歌善舞的民族

    首府,语言,维吾尔族,东南,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214431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

  • 哈密木卡姆歌词的特色

    哈密木卡姆歌词的特色

    木卡姆,汉语,维吾尔族,绿洲,哈密木卡姆唱词都来源于哈密维吾尔族民间歌谣,这些歌谣、思想感情深厚,密切社会生活,群众性强,形式多样,容易上口。哈密维吾尔族民间歌谣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历史上苦难的哈密维吾尔族人民流离失所、悲愤忧伤的生动情景,以及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哈密木卡姆唱词中亚力(意为情人)比比皆是,这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描写爱情的词语,除在某些词中当作衬词、语气词运用外,哈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过着凄凉的生活,祖祖辈 ...

  • 少数民族的宴客之道

    少数民族的宴客之道

    维吾尔族,苗族,奶茶,位置,蒙古族蒙古族人性情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形成的民族特点。按照习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近邻,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是满腔热情,诚恳款待。客人来时,主人要出去迎接,并为客人接缰下马,请客人进毡房,男人从右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妇女从左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一般招待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见常。客人来了现杀羊,杀羊时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看过,客人点头允许后再去宰杀,这叫“问客杀羊”表示对客人尊重。吃羊肉时, ...

  • 布尔津达瓦孜民俗

    布尔津达瓦孜民俗

    达瓦孜,各种姿势,发现,维吾尔族,达瓦孜(走高绳)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杂技、体育形式,源于古西域杂戏,东汉张衡《西京赋》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记。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的古典技艺,这高难的绝技可不是轻易能看到的,所以每当有这种表演,观众一定是人山人海。只见在宽大场地上高高竖起几根木杆,最高的有30多米,从地面到每根木杆的顶端,都用粗绳联系着。随着哨呐鼓乐声起,但见表演者双手横握一根横杆,光着脚踏上绳子,敏捷地向竖杆的顶端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做出 ...

  • 维吾尔族与花的习俗

    维吾尔族与花的习俗

    维吾尔族,馒头,上都,美的,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把花看作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花,维吾尔语称“古丽”。爱花、戴花、养花成为他们的一种习俗,春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摘一朵花拿在手上,有的则插在鬓边,有的还把花柄衔在嘴边。有趣的是连开汽车的驾驶员也喜欢把花摆在驾驶室里。同时,他们还喜欢三人一群,五人一起地唱起那古老的《戴花歌》:“花儿美,花儿香,/戴在头上多漂亮。/年轻时似花样,/年老时果 ...

  • 若羌县民族构成概况

    若羌县民族构成概况

    回鹘,维吾尔族,若羌,政府,若羌自古以来就为多民族聚居区。秦汉时期,若羌县境内北部为楼兰、鄯善国,其主要居民为土著罗布人;南部山区为古婼羌国,其居民主要为羌族人;此外,境内还居住有塞种人、月氏人和匈奴人。在秦、汉以前,中原和西域就有交往。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奉命出使西域,路经若羌。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应鄯善王尉屠耆的请求,派一司马领兵在鄯善国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屯田,汉族人开始移居若羌。随着“丝 ...

  •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系统,米饭,北方,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人种和语言属于土耳其民族系统,人口约六百五十万人分布于新疆全境的城市和乡村中。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高原上十分活跃。后来,阿尔泰语族的游牧帝国与匈奴的抗争连年不断,唐天宝三年在突厥的北方维吾尔族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人种和语言属于土耳其民族系统,人口约六百五十万人分布于新疆全境的城市和乡村中。维吾尔族的祖先是骑马游牧民族。汉代时,匈奴在亚洲部 ...

  • 维吾尔的单数吉祥

    维吾尔的单数吉祥

    选择,清真寺,维吾尔族,数字,维吾尔族在生活中把单数看成是吉祥的数字,所以他们在一些习俗和生活中都选用单数。例如,他们每天要礼拜五次,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举行。此外,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主麻拜;清真寺的台阶是单数;用阿不杜瓦(洗手用的水壶)给客人倒水洗手时,也只倒三次;维吾尔族小娘的辫子也是单数,盖房子用的大梁也要单数;结婚时,阿訇问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时,也要连问三次;在离婚时,如果男人连说三次塔拉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