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挠搁、抬搁

  挠搁和抬搁是反映古代广大农民庆祝丰收景象时,将子顶在脖子之上,以示合家欢乐的民间舞蹈。相传,大地区远在300年前,就有挠搁和抬搁出现。挠搁是在一个壮汉肩背上绑起一根竖起的铁杆,高约米,铁杆顶端安有铁座,铁座上绑有一个化了妆的孩子;有的铁杆分成两叉,铁座绑有两个化了妆的孩子。铁座面的人称"挠搁人",下面的壮汉称"底座"。表演时,。’挠人"由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扮演,男女皆可,按照民间故事说或者戏曲舞台人物化妆成金重玉女、和合二仙、青蛇蛇、梁山伯与祝英台/底座"多由青年壮汉扮演,身穿彩,按丑行化妆。抬搁是在一个长8米,宽6米的底座上绑几根铁杆,铁杆子高约2米,铁杆顶端有铁座,几个铁座上均绑有了妆的孩子,称"抬搁人",下面由八个青壮年抬着,底座空处用布围住,上面画有各种图案。表演时,"抬搁人"也和"挠搁人"一样,按照戏曲舞台人物化妆,下面抬座的人也是身穿彩衣,按丑角化妆。挠搁的表演艺术,关键在于"底座"身上的功夫,"底座"必须压稳脚根,挺直腰板,把劲用在脚腕和腰部,将膀子前后甩开,才能使铁杆上的"挠搁人"彩衣、飘带左右飘舞如飞,酷似天上神仙一般,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之变换来变换步伐,变换队形,其动作之优美,变换之花样,常使观众目不暇接,赞不绝口。过去,大同地区的元宵佳节或者重大庙会中,挠搁和抬搁在文艺活动队伍里是喜闻乐见的节目,广大观众曾经给予很高的评价,"东关的挠搁,南关的龙,四义轿房抬搁最出名,北关的高跷盖大同"。

本文由'慧美小娘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