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跳喜乐神

  过去,贫穷的嘉陵山乡,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人们在繁忙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尤在每逢节日庆典的夜晚,总想寻点乐趣,丰富一下生活。那时,没有电影,虽然有些地方组织起大戏班子,但表演人员和道具都很多,必须在有戏台的地方才方便演出。所以,当时只有特别兴旺的宗族和帮会,才于祠堂或会馆修建戏台,满足乡亲(本族、本会和乡邻)的需要。在那些边远的山区,实在没有这个福分了。于是,有个别爱好者和艺人,就去邻近的县城拜师学习那种既受乡农喜爱、在道具上又灵活得能走乡串户表演的小型乐艺。

  听老人们讲,清初就有人开始跳喜乐神(即灯戏)这种乐艺了。溯源灯戏,来自古时候巴国人摊戏,随巴子国迁川北阆中,传入嘉陵江流域民间。它继承了巴渝舞的遗风。明清时发展至顶峰。它吸取了昆、高、胡、弹腔以及大量的民间艺术和杂技艺术,形成了明快、幽默、夸张的独特风格,表演随和变幻,光彩新鲜。灯戏有歌有舞,戏中有戏,节目以喜剧、闹剧、笑剧为主,演技以提灯欢跳为主,内容多为讴歌正文,鞭挞丑恶。所以农村人叫它做跳喜乐神。艺人们的口头禅是:无跳不成灯(戏的意思)。

  灯戏的演出一般是在山乡寂静的夜晚,通常在场地上高挂一盏主灯(较大的灯),再于四角挂置画着花、鸟、人物、走兽的彩灯。常演的节目有:《请长年》、《借亲配》、《刘海戏金蟾》、《竹篮记》、《李龙打店》、《李达打更》、《拨灯》、《亲家母上轿》、《访友》、《报假喜》………解放后,又新编剧目有:《幺妹嫁给谁》、《包公照镜子》、《搭车》、《献鸡》、《城隍会》等等,每位演员提着各式各样的宫灯或跳、或舞、口唱各自扮演角色的小曲,有的粗犷生动,有的诙谐滑稽,有的妙趣横生,有的雅俗兼备。其唱词朴实健康、通俗易懂。其唱腔时而高亢悠扬,时而豪迈奔放,见物唱物,见人唱人,风趣别致。伴奏有锣、鼓、二胡等,真的是声、色俱佳,深受山乡人民喜爱。所以,老百姓又叫它“农民戏”、“坝坝戏”。

本文由'是你的小琴呀'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