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末年赵人,著有《荀子》32篇。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德育原则与孔孟不同处有二:一是注重公德。主张以公义胜私欲,并把等级观念强化到职业道德、家庭道德诸方面,要求士大夫敬节死志,百官畏法循绳,农夫朴力而寡能。子对父敬爱而文,弟对兄敬屈而不苟,妻对夫柔从听侍。二是注重德操。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 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师道观亦有特色。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重要的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

本文由'石建刚'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