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徽州石头馃——做饼用石头

  石头馃是徽州风味小吃名品,也是徽州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古城歙(音shè)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的街头食摊,可以见到一种平底锅里放着一种扁平的面馃,上面压着一块油光滑亮的黑石头。面馃发出“嗤嗤嗤”冒油响声,喷发出袭人的异香。行人见了此种馃子,往往驻足摊头,等候品尝其味。

  这种馃子是用石头压扁的,所以俗称“石头馃”。过去,徽商外出,都要携带这种馃子,是徽州人最爱吃的点心。从原料上分,这种馃子有米粉馃、油面粉馃和玉米粉馃三种。馃心一般是春上采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干,切碎后拌上猪肉丁和炒熟的黄豆粉。将这种馅卷在面皮中,然后压成扁圆形即成石头馃子,在平锅中焙熟即可食用。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从渔梁坝上岸来到凉亭歇息,只见亭中有个卖馃摊子,便令随从买了一个吃着,觉得又香又脆,很有味道,连声称赞:“好吃,好吃!”他加倍地付了钱以后,又赠送卖馃人一枚“福”字小印,叫他在馃上印上志号,以便下次来吃。并告诉摊主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可凭这颗小印去找官府。

  自从馃上盖了“福”字印志以后,顿然门店若市,生意兴隆,独占食摊。这样一来,引起了同行的妒嫉。当地有一恶少,受人指使,寻衅滋事,一脚踢翻了摊主的平底烤锅。由于用力过猛,锅片飞起,砸瞎了自己的左眼。同伙见此情形,便把摊主抓到官府评理。摊主急中生智,连忙将那枚福字小印呈给知府。知府接过小印一看,只见边款刻着“乾隆御制”四字,马上喝令退堂,向摊主赔礼道歉。从此,再也没有恶棍敢来欺负那个摊主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徽州府城,“福”字香椿馃也就随之身份倍增了。

  在徽州,石头馃集一种集香、黄、酥、脆为一体,味美可口,风味独特的传统珍馐食品。如今,游客走过古徽州府衙旧址,穿过阳和门、八脚石牌坊,漫步古城的街巷,闻到那股袭人的异香,便是徽州石头馃散发出的。

  石头馃之所以能在徽州相传下来,不光靠的是乾隆的赞誉,主要还是它有自己的特色。它皮薄酥脆,原料精细,尤其对馅的配制比较讲究。在加工时,先将黄豆炒熟磨碎,再将纯肥肉切成肉丁,放进锅里熬制成半油状。然后将碎黄豆倒入锅内,加适量精盐,拌匀为馅。在焙烤时用文火,当烧热的砖头压在馃上时,被挤压出的油在锅中嗞嗞作响,香味扑鼻。

  石头馃始于明初,它不仅产在徽州,在江浙一带也有很高的声誉。从前徽州出门前往外地做生意的商人,常带上这种馃,供途中食用,吃上个十天半月的,不馊不干。现在皖南一些地区,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还有孩子买此物来作为礼物孝敬母亲的。

  “石头馃”能够在扬州安家全赖于徽商,那时从鱼梁出发做着发财梦的年轻人,行囊里都装有“石头馃”充作干粮。对于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种可口的家乡特产,更重要的是寄托着年轻时代创业的记忆。留在扬州的徽商后裔,又怎能不接纳祖辈们爱吃的香饼呢。时至今日,徽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石头馃”却以两个名字还在扬州和歙县的街头巷尾散发着香气。

本文由'桥婷'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