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清明时节祭祖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诗中主要描写清明时节,春雨凄濛;游子思念故人,肝肠寸断;面对纷纷细雨,更添几分忧愁。这时,他只想找个酒家,借酒浇愁。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清明时节,百姓雨中扫墓、祭奠祖坟,悼念已故亲人的凄迷情景。清明节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其中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几十年。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 是为晋文公。介子推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回国称王以后,大封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给忘掉了。经人提醒之后,文公才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绵山上,说什么也不肯下山。文公采纳臣下的建议,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了推就是不下山,最后发现他和母亲抱住一棵柳树,已经被活活烧死了。这一天刚好是清明节的前一日。文公感到十分后悔和内疚,将介子推和母亲的尸体葬在绵山脚下,还将绵山改名介山。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此日要“禁火寒食”,也就是大家都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冷水。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寒食禁火也就成了风俗。 第二年,文公率领群臣先在山下寒食一日,次日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却见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千万条嫩枝随风漫舞。文公像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上前折了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们内见状,便纷纷学着折柳插头。祭扫后,文公就把那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这种清明龟是用粉皮包馅,但要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其色淡黑、质韧、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祭奠前,一般先为坟墓除草添土,整修墓地,尔后摆上供品,子孙同拜,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祭奠已毕。祭奠回家时,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风俗没有改变,不少学校、机关和工矿企事业等单位也组织学生、干部扫祭烈士墓、纪念碑,以缅怀先烈,激励斗志。在莆仙民间,除了清明节祭墓外,有些地方还约定俗成地将重阳节和冬至是团圆节,莆仙百姓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本文由'养诗'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