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侯金亮:怎能拿学生当“炮灰”

  不让学生发论文的李卫东教授

  李卫东是南开大学教授,因为他阻止自己的博士生发表论文,反抗教育体制,引起舆论的关注。李卫东一向对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深表反感,他曾说:需要改变的不是我,而是这个制度本身。但他这么做是以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的。他的学生虽然毕业,却无缘学位。

  在我们的观念中,一个人与体制对抗,几乎被视为一种悲壮的行为。但这次李教授却将学生的前途和利益,当做掷向体制的炮弹,将自己包装成斗士,学生则沦为炮灰。悲壮里却沾染了太多的自私。

  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是博士们毕业的必修课。如,南开大学要求本校博士须在SCI或EI的索引源刊物(SCI和EI是自然科学和工科核心期刊的索引),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否则就拿不到学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风行于各大高校。

  这 种做法看似是对博士生水平检验,其实夹带了高校利益的私货。教师和硕士博士的论文数量,关乎学校的排名。于是,学校为功利,发表论文成评价教师和学生 的硬性指标,论文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与学生的学位和奖学金挂钩。如此,学生的毕业权旁落到期刊编辑手中,滋生了论文腐败,拿钱买版面,早已是公开 的秘密。

  用论文绑架学位,显然过于僵化,流露出体制积弊。如此体制固然是催生学术超人和学术民工的诱因。然,这牵扯到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时下,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量化的,对于博士来讲,主要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显然不能单纯地以发表论文论英雄。不过除此之外,还有更让人信服的指标吗?有学者称,评价学生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如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难道写论文不能体现出上述能力?若不能,又如何评判实验和创新能力呢?

  发表论文像高考一样,弊端丛生,可又不能取消。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一些需要自觉遵守的规则,处于被遗弃的境地。上文提到,在论文方面搞一刀切过于僵化、呆板和冷酷,退一步,如若没有这个硬性指标,高校教师和博士们就会安心作学术?

  在一个更好的考试方式或评价体系,被发明创造出之前,高考不可能被取消;一个更好的学术评价体系被开发出之前,发表论文还将是核心重点。

  在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若高校教师的收入与论文脱钩,博士学位亦与论文脱钩,有多少教师和博士还能潜心学术?即便有这个硬性规定,仍然挡不住高校教师和博士们,搞各种兼职,捞取各种外快。

  不论是高考还是发表论文,似乎陷入一种窘境: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硬性规定太多、太死,埋没了一些人;若太少或没有,则会放纵一些人。每年高考,总是有很多人冲着高考制度扔板砖;每年硕士博士毕业,总是有很多人冲着论文制度开炮。

  对制度不满,牢骚几句可以,但是拿学生或者他人的利益作为牺牲品,来反抗体制,就显得有些自私和过分了。

本文由'生绿松'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