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魏英杰:“非遗”不是啥都能装

  面临撤销的非遗

  近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消息称,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被调整和撤销。

  这些被调整或撤销的非遗项目,有些是因单位改制等各种原因不便继续履行职责,还有些是因履责 不力被撤销。早在去年,文化部一方面大幅减少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数量,另一方面作出表示,将考虑推动建设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退出机制。这次的举动,想 必是落实后者的具体措施,开始对国家级非遗名录实施动态化管理。

  相关思路无疑是对的。随着近些年来申遗热的推波助澜,国内在非物质遗产方面也出现头脑发 热的现象。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合计有1028项获得评审通过。进入名录的非遗项目,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其中一些非遗项目,明显缺乏足够 的历史文化内涵,不无鱼龙混杂之嫌。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此,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更是如此。非遗项目既多且滥,反倒不利于保护与传承。

  许多地方对非遗申报表现出极大热情,无非是把这当作一项文化政绩,或者把这作为申报世界非遗 的跳板。也因如此,在非遗保护工作上难免出现重申报轻保护问题。评审第三批全国非遗名录的时候,全国申报数量接近3000项,最终获得通过的仅191 余项。那些没有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命运如何,通过了的非遗项目现状又怎样,公众其实并不知情。而从这次调整和撤销非遗项目的情况看,或可 猜出一二。

  没有保护、缺乏传承的非遗,最终命运不是销声匿迹,就是成为博物馆展品。倘若如此,等于丧失 了设立非遗保护机制的意义。有些非遗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乃至世界名录后,仍难以改变其前景堪忧的命运。如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古琴艺术,2008年文化部 评选出十位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名单刚公布,就有一位老先生作古了。又如,曾参观过一次小型非遗展,有位老师傅在现场展示钻孔连线的补碗手艺(应为区级 非遗项目)。且不说这种技术是否具有传承必要,其在民间显然已没有任何市场。

  相关机制应把重点放在寻找与保护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而不是变成类似牙防组一类 的认证形式。这一方面是要提高非遗项目的评审标准与门槛,别把这当作一个筐,什么旧玩意儿都往里装;另一方面是要实施严格的退出与惩罚机制,对那些履责不 力的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必要时予以清理。特别是,有必要遏制一些地方好大喜功、本末倒置的非遗申报功利取向。

  晚清时期,有人把三寸金莲、鸦片烟具送去万国博览会展览,引起哗然。时至今日,像绣花鞋手艺 倒是可以进入非遗名录,但三寸金莲所代表的禁锢文化不要也罢。设立非遗名录,更多是为了继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与感受传统之美。因此,有必要让非 遗工作回归理性,恢复其本初意义。

本文由'能凡菱'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