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跟骨解剖图结构图(跟骨解剖图)

跟骨解剖图结构图,跟骨解剖图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足部的基本结构、名称及注意事项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图1——1)。

2、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3、(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4、(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5、(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6、(3)楔骨 有3块。

7、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8、(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9、(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10、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11、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

12、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13、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

14、3.趾骨 共14块。

15、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16、(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17、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18、(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 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19、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

20、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21、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22、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23、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

24、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25、(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

26、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

27、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

28、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29、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 3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

30、(四)足的各局部名称足部是人体最下部的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的名称和方位。

31、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

32、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

33、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

34、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本文由'小承志吖'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