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古典名曲《幽兰操》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录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抄本,记谱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碣石调·幽兰》,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吴文光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抄卷子本文字谱打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卫国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芳兰与杂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此曲短小精悍,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引子,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节奏缓慢,力度也并不强烈,表现了空谷幽兰那清雅素洁及静谧悠远的意境,表达了抑郁伤感的情绪。

  《碣石调.幽兰》相传为孔子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日久之时。时人感叹夫子是一只凤凰,只可惜遭逢于乱世,夫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制法度、定礼乐、振兴文教,希望谋求一官半职,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却得不到重用。

  汉蔡邕《琴操》云:孔子周游列国,皆不得重用,归途中见兰花盛开于幽谷,于是感慨地说:兰花原是香花之冠,如今却与野草杂处,犹如贤德之人与鄙夫为伍一样。于是创作《幽兰》一曲,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

  兰花是一种非常清雅、高贵的植物,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然而识者谓为旷世奇珍,不识者目之为野处杂草。虽然如此,兰花却能够宠辱不惊,依然故我。纵使无缘兼济天下,也能保有生机盎然的一线命脉,雅洁高贵,不同凡俗。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隐士丘明。丘明先生是会稽人,梁朝末年隐居在九嶷山,擅长弹奏楚地曲调,尤其是《幽兰》一曲更是精妙绝伦。这首传世古曲,得到后世之人无限喜爱,白居易在聆听此曲后,曾留下「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的名句。

  此曲的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谱序中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小注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孔子能够成为伟立千载的大德宗师,他的胸襟气魄,是无限远大的。纵使屡挫屡败,却仍能道心弥坚,愈挫愈勇,这无不缘于孔老夫子哀生民之多艰的无尽悲怀。

本文由'仁天彤'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