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鄂南呜嘟

  呜嘟呜嘟原名“叫叽儿”,本是牧童玩具。

  嘉鱼县牌洲湾位于长江中游冲积平原,江堤与河床之间有着片片长蒲芦苇与青草的野洲,是放牛的好牧场,这里泥土湿润,粘性极强,当地人形容这里土质是“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牧场与粘土,是呜嘟——叫叽儿产生的条件;不知哪个时代的放牛娃,就是呜嘟——叫叽儿的第一个制作者。

  叫叽儿的制作很简单,随地抠一撮泥土,捏成一个形似如今小学生的橡皮擦状,内壁掏空,用芦苇杆子戳一个吹孔和出气孔即成一个“单音叫叽儿”。若在内壁再捏一个间隔层,成为两个共鸣腔体,戳两个吹气孔和两个出气孔,即成一个能吹两个和音的“双音叫叽儿”。

  牌洲江边野洲很大,在天未亮“赶露水草”放牛或天色太晚牧归伙伴间相互看不见时,牧童们就吹起各自的叫叽儿与伙伴们打招呼相约到什么地方去放牛,时间长了,谁的叫叽儿是什么样的音,一听都知道。其中年纪稍大较有心计者,自然成了这群牧童中的小头头。他认为要到哪里去玩,玩什么或到什么地方去放牛,就用他的叫叽儿“发号施令”。牧童们聚在一起玩时,常让牛群任意吃草“抛放”,待要转移牧场或回家时,牧童又各自以叫叽儿召唤自己的牛群。

  古代,男人们留长发,把头发拧成发髻盘在头顶,清代男人留辫子,有的头发少了要安假发,有的人头发多了剪掉卖发,于是那些街头买卖头发的小贩用以招徕生意的叫具,在牌洲就用叫叽儿。过去牌洲有人为谋生,将叫叽儿加以装饰,插在麦草把上卖给小孩子作玩具。叫叽儿到了成人手里,逐步演变,一些青年人会唱民歌,就想用它吹民歌调儿,叫叽儿的音域就不够用了,叫叽儿在他们手中逐渐捏成了鱼形,腔体扩大,增加了音孔,于是就有了如今牌洲许多人都会制作也会吹奏的“三音孔呜嘟”和“六音孔呜嘟”。何以名呜嘟?因扩大成鱼形腔体的叫叽儿音色起了变化,长音似“呜”,短音似“嘟”,象声而得“呜嘟”其名。三音孔呜嘟音乐如哨,音域六度,可吹奏四个音。六音孔呜嘟音色明亮,音域九度,可吹七个音。

  1982年1月,嘉鱼县业余文艺会演。牌洲青年农民程名诗用他自己制作的六音孔呜嘟演奏了民间小调《放牛歌》,这是呜嘟第一次登上县级文艺舞台。1983年12月,程名诗又用呜嘟在县文艺会演中演奏了《社会主义好》一曲,引起了原咸宁地区群艺馆的注意。

  1986年,是呜嘟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该年地区、省、全国都要举行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在参加地区的比赛之后,嘉鱼县文化馆音乐辅导干部毕寅生用他在民间六音孔呜嘟基础上潜心研制的八音孔、音域达十一度、可吹奏十个音的改进型呜嘟,又以一曲《野洲情趣》(毕寅生作曲,游伯樵配器)获得二等奖。当时演出结束后,呜嘟这一古老而刚登上大雅之堂的泥制吹管乐器引起省内音乐界的广泛兴趣,到后台询问、参观、试奏者络绎不绝。当年底,又以此曲参加全国比赛,获三等奖。此后,毕寅生更加努力进行呜嘟的制作研究和呜嘟曲的创作和演奏,他创作并演奏的呜嘟曲多次参加省、部级比赛并获奖,两次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韩国、泰国和美国,并受过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1995年6月,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对他进行专访报道,成为鄂南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的呜嘟研究成果于1989年通过省级鉴定。1990年获湖北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专利(专利号:002297396)。现在,毕寅生已与武汉市武昌实验仪器厂合作,研制出D——1型单音呜嘟、DD——1型电子呜嘟、双音呜嘟、彩绘呜嘟、漆器呜嘟等多类产品,对呜嘟进行科学、规范化的批量生产,实现了许多关心呜嘟发展、盼望呜嘟普及的人们的夙愿。

本文由'虎恒博'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