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云南

  竹因其特殊的神力,大量地出现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丧葬活动中,沟通此岸与彼岸的间隔,建立凡人与神灵间的联系,具有超度亡灵和归宗安魂的符号意义。

  西双版纳傣族人死后,死者的亲属请人砍竹编织成一个小型竹楼,在出殡的那天随死者送出一同烧毁,让死者的灵魂能升入天堂,使其有稳定居所,不致于到处游荡,祸伤家人。哈尼族人死后由贝玛(祭师)主持发丧,贝玛要在死者家门上竖立一根带枝叶的竹竿,竿顶上悬一卷自制白色土布垂离地面一尺。贝玛坐在放有祭品的临时祭坛上,手敲三道竹节的竹筒,为死者唱祭词,唯有竹筒能将祭词通达给死者的灵魂。

  布朗族人死后,要在自家院里竖一几丈高的竹杆,村寨里的人见后,带上钱粮、蔬菜前来吊孝帮忙,砍来竹子做布幡(作为死者与天国联系的渠道),做竹亭请和尚坐在里面念《指路经》,出殡时还要用竹杠抬灵柩,其目的是将亡灵平安送达天国并保佑家人。德昂族和基诺族人在死者的丧葬仪式上跳 竹竿舞 为死者送别。以上所引很显然说明是借竹之神力来超度亡灵 归宗竹 的符号意义在云南民族的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崇拜竹的民族认为竹是生命之源,又是生命的归宿,故竹能够尽快使死者的灵魂回归到祖宗灵魂的归宿地进而投胎转世。云南各地的彝族人死后,用竹制称 马都 ( 马 是竹的意思, 马都 意为 灵牌 )的祖宗牌位。在彝族人的观念里, 马都 就是死者灵魂的归宿或替代。因此,制 马都 时,必须请毕摩(巫师)念《招魂经》(实际是祭竹词),使死者的灵魂附于竹,或把死者的灵魂唤入竹内。民族学家马学良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在云南彝区调查搜集并整理的彝文典籍《作祭献药供牲经》里,有 人失竹丛寻 、 祖变为山竹 、 妣变为山竹 祭句,说明人死后变成竹,回归到竹祖宗中去。

  云南各地彝族人制作的竹灵位的形式各有差异。宣威一带则是用一根长约三、四寸的竹筒制成,底部注明死者的姓名;寻甸等地则是直接用竹箩表示;哀牢山区是选用拇指第一节长的山竹根,裹以羊毛,扎以红绿丝线;武定和禄劝等地选用是竹条灵位;宣威还有部分是竹筒、篾箩兼有,即竹筒插在篾箩里。虽竹灵位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彝族人 借竹归宗 的观念和意识。傣族人死后棺材要用竹制做,两头通风。出殡时,要将棺材放在形如床、前扎鸟首、后扎鸟尾的竹架上抬入坟地。

  德宏瑞丽地区的傣族人要用竹编制一个类似 干栏 式样的小竹房放在棺材上,安葬之后,小竹房便放在坟上,然后在坟四周用竹条围起来。这里的意思很清楚,不论是竹架抬棺还是竹编 干栏 竹房盖棺,都说明竹是沟通祖先的载体,死者的灵魂可以通过竹去和祖先团聚。景颇族人死后,要在房前挖一坑,用竹子围成漏斗形的圆圈,送葬的人们围着竹圈跳葬舞、唱葬歌: 你死了变竹、变树,不是人了! 且抬棺材一定使用竹杆竹、篾绳。除了借竹归宗外,还祈求死者保护后人免除灾难。怒族人死后,都要吹响 竹号 ,向全村人报丧。号响后,全村寨人各带一小瓶酒赶来吊丧,喝 离别酒 。竹号除了报丧外,还有向死者祖先通报归宗的意义。

本文由'宇中震'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