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绍兴味道

  现在的绍兴有点大城模样了。谓其大城,第一个印象是城市的道路,相比过去宽阔几倍,抬轿子走马车的细径,可以并排跑几辆汽车了。解放路、新建路、中兴路、人民路、鲁迅路、延安路、环城路,构成了绍兴市区的路网骨干。

  解放路是绍兴繁华的商业区。解放路与府横街衔接之处是轩亭口,鲁迅小说《药》描写过的地方,在封建时代是刑人于市的处所。那是一个丁字路口,隆起一块方形的石块,叫行刑石,犯了死罪的江洋大盗便在这块石头上斫去头颅。据说,妇女判死刑,在过去,最重的处置也不过是绞刑,从来没有杀头的,在水澄巷小教场执行。但是秋瑾是在这里被杀了头的。为了纪念她,一九三三年在她的殉难之地建立了一座青灰色的石碑。

  纪念碑原本位于解放北路的边儿上,拓宽道路以后便端据在道路的中心点了。

  由于位置的变化,有人说,纪念碑更突出了。但是在我的感觉里,纪念碑与道路的比例有些失调。道路宽了,纪念碑被映衬得有些矮小,与周围景观不那么和谐。道路与周围的建筑是讲究一定比例的,道路宽阔,两侧的建筑高耸,比例就适当,按照现在解放路的幅度,秋瑾纪念碑应该再巍峨、阔大。在旧城改造中,一方面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交通流量而加宽道路,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文物,把旧有的建筑保存下来,新与旧,十分不协调。这个不协调,一方面是建筑风格,一方面是建筑体量。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现象,岂止绍兴。

  在绍兴,如果想寻旧梦,有人说,应该到鲁迅故居的都昌坊口,在那里还保持着绍兴街巷的旧迹: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寿家台门,三味书屋的所在地,小河与石桥都在,如果有雅兴,还可以乘乌篷船坐到沈园,但我去过以后仍感到失望。原因是都昌坊口已经不是纯粹的旧迹,大部分是新建,是花了高价钱制造的假古董。只有石桥下面的绿波还潋滟着历史的暗影。

  在我的屐履所到之处,徐渭的故居一带,庶几还可以寻觅一丝两丝的旧味。说是“一带”,其实只是两条小巷。一条纤细,两侧高墙,涂饰白色的灰泥,也就是江南人所说的粉墙。因为风雨的缘故,白的颜色不那么鲜艳了,而且渍印着黑色的雨迹。路经这里,难免忆起唐代诗人“更深月色半人家”的诗句。春夜迷蒙,月迹投映在小巷的半边墙上,演绎出月色与小巷之间的美妙关系。再一条宽些,屋宇接续,都是有些窳败的老屋,可以触摸那里生活的沧桑。刚刚拂过几滴微雨,石板路上泛射灰色的光泽。两条小巷衔接的地方便是徐渭故居,也就是著名的青藤书屋,一个不大的小园,葱茏着一株金桂。从园里出来,我的衣襟上还沾染着金桂的幽香。

  小巷叫大乘弄,宽些的,忘记叫什么名字了。

  绍兴的旧城味道,是不是就是这样呢?我只能谈一点个人印象而已。

本文由'勾念槐'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