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主要传统节庆

    西藏主要传统节庆

    酸奶,江孜,酥油,高湖,西藏是一个多节日的自治区,从年初到岁末,大小传统节日不下二三十个。节日是亲朋欢聚,男女社交的重要时机。西藏节庆依地区不同各有特色,现列以下节庆活动,以飨游客。拉萨雪顿节藏历7月1日(公历8月),僧侣苦行修炼之后,家人携乳酪相迎并伴歌舞,雪顿意为“酸奶宴”。17世纪始,雪顿节开始有藏戏汇演,各地各流派藏戏艺术家汇聚拉萨罗布林卡表演比赛,持续数天。哲蚌寺期间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晒佛仪式。藏历年1 ...

  • 布尔津塔吉克族

    布尔津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酥油,小灯,丰盛,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 ...

  •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

    青海藏族丧葬仪式

    发现,酥油,呼吸,高山,青海藏族丧葬仪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天葬:这是藏族的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的地区停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各种食品,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的地区则很快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鹫群啄食。死者家属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弃置山间,不带回家。(2)土葬:这是盛行于东部农业区,尤其是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 ...

  •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炒面,文字,酥油,奶茶,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1953年经裕固族人民协商、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用"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为本民族名称,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裕固 ...

  • 羊卓雍错边的猎狼仪轨

    羊卓雍错边的猎狼仪轨

    金黄,奶渣,铁蛋,酥油,羊卓雍错是西藏著名的绵羊产地,水草丰美,气候干爽,出产的羊毛预想软洁白,是织氆氇,卡垫的最好原料。宰杀当地肥羊制成的风干羊肉(切成肉条,用凉水浸泡,再经雪凝冰冻),味道香酥脆嫩,为饮誉全藏的美味食品。但这里狼害极为严重,一头壮狼每年要吃掉10多只绵羊。当地牧民只要发现狼踪,总是毫不怜悯地猎杀。对死狼进行精心装饰狼死后,立刻剥皮,制成标本,并对标本进行精心装饰;头上戴圆圆的“色金波多”帽,耳 ...

  • 西藏酥油花灯节

    西藏酥油花灯节

    流行,酥油,竹林寺,下边,酥油花灯节是藏族传统盛会。藏语称“美多却杰”,流行藏区。于藏历正月十五(农历三月)举行。亦称“正月十五花灯会”。相传黄教始祖宗喀巴曾向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献酥油花及大量供灯、酥油灯等,此即后世酥油灯会的由来,在灯节期间,寺院有“跳神”等文艺活动,演员二三十人戴面具,身穿绣袍,在大喇叭、唢呐、牛皮鼓、锣、鼓等器乐伴奏下边歌边舞。夜晚各寺院 ...

  • 日喀则地区饮食特色

    日喀则地区饮食特色

    营养,牛奶,酥油,糌粑,“把盛装穿在自己身上,把佳肴留给尊贵的客人”是日喀则人饮食观的最好写照。这里民风淳朴,这里酥油飘香,这里的青稞美酒醇正香甜。当您来到这里,热情好客的日喀则人会为你奉上香浓的酥油茶,为你斟上醇香的青稞酒,你会品尝到手抓牛羊肉的美味,让您充分领略日喀则饮食文化的精髓。由于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风速大、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位置、严酷的气候条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日喀则独特的膳食习惯。所以这里的 ...

  • 餐具、炊具

    餐具、炊具

    青稞酒,纯银,过孔,酥油,西藏木碗按藏族传统,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是木碗。木碗一般用桦木、杂木雕琢而成,质地结实,不易破裂,花纹细腻,较为美观。木碗的制作过程,一是选材,二是风于,三是制坯,四是细磨,五是上色。西藏的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木钵等多种,用途广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而且还具有光滑、细致、美观、适用、不变味、不贫嘴、喝茶香、携带方便等特点。杂木碗还有防毒的优点。日喀则仁布县蕴藏丰富的玉石原 ...

  • 西巴村煨桑节

    西巴村煨桑节

    青年,酥油,山脚,湖中,卓玛山位于波密县境内川藏沿线的松宗乡往北行走30余里路处,是该县较为有名的一座圣山。据传说这座圣山最初是有位叫扎贡巴--德顿确吉多吉的修行者发掘开光的,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圣山的左边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形似佛像的岩石被称为“千尊佛像”。右边栖息着龙女通迥玛的神湖--卓玛拉措湖。每当吉庆吉日时,在该湖中清晰地显现犹如电视屏幕般的外界和内界情景,极为神密奇特。圣山两侧茂密森林中有悬挂洁白哈达 ...

  • 那曲地区饮食特色

    那曲地区饮食特色

    白糖,酥油,糌粑,方法,藏北牧人的各种食品都经过煮、烧、炒、烤、蒸等烹饪过程,烹饪方法达二百多种。其原料大都产自牧人自家,牧人言:主粮有三样:青稞、小麦、豌豆;主营养有三样:肉、酥油、奶制品;主饮品三样:青稞酒、茶、奶;主甜食有三样:红糖、白糖、蜂蜜。野生的的最佳食品有人生果、黄蘑菇。日常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及各家生活规律不同,每日餐数也不同。一般日饮五次茶(早茶、上午茶、中午茶、晚茶、睡前茶),吃三顿饭。喝早茶时一起吃点糌粑(加细奶渣); ...

  • 藏族人的吉祥物——切玛盒

    藏族人的吉祥物——切玛盒

    规范,糌粑,酥油,食指,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每当举行重大的庆典仪式或者欢度藏历新年之时,切玛盒作为吉祥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它在这些场面里充当重要的角色。切玛盒是在精制的斗型木盒中用隔板分开,分别盛入炒麦粒和糌粑,插上青稞穗、红穗花和酥油花,象征着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每逢藏历新年来临之际,每家每户都要赶制这样的吉祥物。新年这一天,切玛盒摆在藏柜上,客人来拜年,首先走到切玛盒前,用拇指和食指捏少许炒麦粒、糌粑,向空中连抛三次,表示先敬三宝神 ...

  • 藏族日常习俗

    藏族日常习俗

    奶茶,糌粑,酥油,酥油茶,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四川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 ...

  • 甘南藏族餐食文化

    甘南藏族餐食文化

    酥油,奶茶,糌粑,白糖,蕨麻米饭作料有大米、蕨麻、白糖、酥油。制作方法:先将大米、蕨麻另行煮熟、一样一半盛在碗内,再撒上白糖,浇上酥油汁。食用时用调羹边搅边吃。具有甜而不涩,油而不腻的特点。藏族群众视之为团圆和睦和象征性食品。设宴待客时首先上桌。灌肠有肉肠和血肠两种。肉肠是用绞碎的肺、心肾等内脏加切碎的蒜苗和食盐灌入大肠;血肠是用绞碎的肉放在血液中,加入食盐、花椒粉搅匀而灌入细肠内,均以清水煮熟食用。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手抓肉藏族宰牲 ...

  • 藏族血肠

    藏族血肠

    脱皮,酥油,血肠,装入,藏族地区的农、牧民,每宰1只羊,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灌入小肠内煮熟吃。制法:(1)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2)在羊血内加适量的盐、花椒、少许糌把粉与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肠内,用线系成小段。(3)制法与制香肠同。(4)血肠的烹煮,将灌好的血肠,放开汤中煮沸,煮至血肠浮起,肠成灰白色,约八成熟时便起锅,装入盘内,全家席地围坐,割而食之。特点:吃时不碎不渣不脱皮,清香软嫩,不腻不柴嫩青稞粒熬嫩青稞粥或将嫩青稞煮熟后在干 ...

  • 甘南藏族风味小吃

    甘南藏族风味小吃

    酥油,手抓肉,糌粑,酥油糌粑,奶茶:藏族地区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于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类、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体缺乏碱性。常喝奶茶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奶茶在藏区制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将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茶(以大叶枝梢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制,滤掉茶渣后加入新鲜牛奶,佐以盐巴、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滚沸三遍即可饮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腻,清脑提神、止渴生津。酥油糌粑:酥油提炼自牦牛奶中, ...

  • 塔吉克族灯节“巴罗提”

    塔吉克族灯节“巴罗提”

    塔吉克族,酥油,小灯,丰盛,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 ...

  • 青海藏族社交习俗

    青海藏族社交习俗

    欺骗,等级,刚察,酥油,青海省藏族、蒙古族宴饮时,俗人不能坐在僧人的上位;牧民不能坐在头人的上位;妇女不能坐在男人的上位。过节请客时,也必须按各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分坐在高低不同的座位上。地位高的大活佛,如果没有和他相等人可以同席,就要为他另设一席。入席和离席,都是依照不同的等级,按秩序先后行动,不能逾越。主人送客时,要送出牲畜圈才分手告别。刚察藏族十分重视礼尚往来。亲朋好友来访,无论男女,都会给主人献上丰厚的礼物;主人受礼或,以不少于来 ...

  • 阿勒泰巴罗提节

    阿勒泰巴罗提节

    酥油,塔吉克族,丰盛,小灯,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 ...

  • 藏历新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藏历新年的一些风俗习惯

    糌粑,人参果,酥油,青稞酒,藏历年即草民藏民节,是藏族牧民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人民的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为期一个星期左右。穿拉萨的中年妇女,在过年的日子里,外面爱穿一件无袖长袍,罩着里面的皮袍,领口、袖头则翻出里面天蓝、紫色等素色衬衫。腰上围一条彩虹般的“帮典”,脚上蹬一双自家做的高腰氆氇镶呢藏靴(松巴拉姆)。头上戴着红珊瑚做的“巴珠”、耳环、戒指、“口乌”,全副“武装”,煞是好看。老年妇女不戴首饰,却要穿上大红的衬衣。不论中 ...

  • 当雄赛马会

    当雄赛马会

    当雄,酥油,政府,赛马,当雄宗的的赛马会,传说是蒙古人传入的,迄今还有个会唱蒙古歌的歌手,到赛马会唱蒙古歌。当雄赛马会是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开始,历时三天,延续一月之久,藏语称“中仁从读”,含义为请喇嘛念经。实际上原是庆祝丰收,开展农牧业产品互市,进行文化娱乐的活动,后来渗入了喇嘛教色彩和政治内容。从前主持赛马会是八个部落的总头人——诺马基巧。八个部落的甲本即是通过在这个集会上跑马射箭,由人们择选出来的。当雄牧民一直把这个节日当作自己最隆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