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帮助

积石山正月秧歌正红火

  秧歌,也叫社火,是流行于汉族聚居各村庄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是农村春节期间不可少的活动项目,是乡人不可或缺的春节文化大餐。据历史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社火这一民间娱乐活动。《风俗通》记载:"百日之劳,一日之乐,集社燃火,群歌群舞,集社燃火而舞之蹈之,祈于天祷于地,以获吉也"。《续修导河县志》也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由此可见,一直沿续至今的这一古老民间文艺活动,其目的一是庆贺丰收娱乐助兴,消除疲劳;二是寄托向天地神灵祈福于人间的愿望。积石山还流传着一段关于秧歌起源的传说:隋朝末年,瓦岗寨36弟兄化装成文艺队伍,暗挟武器边歌边舞混进登州城以作内应,举众起义,攻占登州城,从此,春节便有了秧歌。

  积石山秧歌一般以村庄为单位(也有邻近几个村庄联合的),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热心文化娱乐活动的人为秧歌"柱子",负责领导、主持秧歌队各项事宜。在农历腊月筹备排练,正月初三左右开始着装表演,正月十五或十六卸装结束。秧歌起身首演和卸装结束都要到寺庙举行祭祀仪式。秧歌队规模视村落大小和经济条件而定,少则五六十人,多则百余人。秧歌队的角色组成一般是:前面是举着彩旗的仪仗队,然后是流星、童子鞭、唢呐手、抱剑官、抱印官、掌灯官(财宝神、太傅等组成,一般四对或六对)、中郎、腊花、锣鼓队,另有舞狮、跑旱船、妖婆、鬼子、货郎、笑和尚、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杂耍角色。

  秧歌队中有"财宝神"是积石山秧歌的一大特点,一般请会演唱"财宝神"者为掌灯官,与路过和村庄迎接的人对唱"财宝神"。

  秧歌的表演一般有歌舞、戏剧、杂耍。歌舞一般在行进和出入场时表演,有灯舞(欲称"踏五脚")、太平鼓舞、中郎和腊花的表演唱以及秧歌队的集体舞。戏剧是秧歌进场歌舞结束后的表演,以眉户(戏剧名)折子戏为主,主要曲目有《张良卖布》、《武松打虎》、《颜贵卖水》、《牧童放牛》、《平贵还窑》、《杀狗劝妻》、《小姑贤》等。两个折子戏中间还常表演"打调"。杂耍即可在行进,进、出场时表演,又可在两个折子戏中间表演,类型丰富,形式多样,诸如流星、童子鞭、武术、舞狮、跑旱船、妖婆、鬼子、货郎、笑和尚、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有些纯属杂耍,有些歌舞和杂耍相结合。

  积石山秧歌还有"问报子"节目,这是秧歌队行进和进入村庄"彩门"时迎者和掌灯官的问答对唱,通过对唱,寄托人民消除旱涝天灾、人丁病痛、六畜瘟神、口舌是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牛羊成群的美好祝愿。

  积石山各秧歌队的表演内容及形式大致相同,但由于区域及条件不同,表演种类、形式、内容各有侧重,特色各异。秧歌表演活泼多姿,唱词诙谐风趣,场面壮观多彩。群众对秧歌队的接待也很隆重,恭敬迎请,热情招待,披红挂彩,赠送财物。地方政府也拨款进行支持,与民同庆。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寨子沟乡磨沟秧歌队、关家川乡善家秧歌队多次在县庆、保安族艺术节、全州春节秧歌调演等活动中进行表演,深受人们欢迎,博得广泛赞誉。

  积石山秧歌队历史悠久,特色突出,较有名气的有曹家、上庄、胡李家、新庄、谢家、锅龙沟、庙岭、甘藏、深沟、长家寺、阳洼庄、胡家坡、米寺拉、大杨家、满陈家、何家、石磨庄、五山庙、安家湾、龚家、赵王家、肖红坪马家、苟家、杂户庄、肖家大庄等秧歌队。(《积石山史话》董克义)

本文由'董硕'发布,不代表演示站立场,转载/删除联系作者,如需删除请-> 关于侵权处理说明